新闻中心
湖北失能老人首次摸底调查 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堪忧
中国红十字总会工作人员慰问黄冈失能老人托老所内的老人。这样的专业托老所,在全省还寥寥无几。
我国正加快进入老龄化社会。失能老人——老年人中最困难的群体,已占全国老年人总数的16.5%,约为3300万人。其中约1084.3万人重度失能,完全不能自理。
湖北失能老人生活状况究竟怎样?他们有哪些需求和期盼?今年2月至4月底,省老龄办联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了首次摸底调查,为省委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据课题组副组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赵琛徽介绍,此次调研采用分层抽样,涵盖了全省大中小城市和乡村。第一阶段,由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假走访了58个乡村、62个社区、84家养老机构,共获得1200余份问卷。第二阶段,3月底至4月,课题组成员又赴宜昌、红安、天门等地,走访了800余名失能老人。调查共回收问卷逾2000份。
记者随课题组走访了部分失能老人,并多次与调研员们座谈。初步分析显示:目前全省失能老人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失能老人尤其是农村失能老人缺乏照料和精神慰藉,生活状况堪忧。
医疗需求最强烈
调查
据课题组统计分析,从2000余名调查对象的情况来看,失能老人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行动不便,加上多有疾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最为强烈。
在武汉东湖落雁岛家园老年公寓,86岁老人曹相凤患有哮喘、肺气肿、高血压,多数时间都在床上度过。这位疾病缠身的老人,20多年前就向市红十字会提交了遗体捐献申请。养老院比较偏僻,曹相凤和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多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有些疾病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几分钟,真怕哪天来不及。
红安县七里坪镇八一村的郑友珍老人,73岁,因严重风湿导致行动不便。72岁的老伴阮祥贵患有严重青光眼,近乎失明,每天使用眼部消炎药来减缓疾病恶化的速度,同时他还有严重胃病,但医疗费用让他们不敢上医院。两个老人虽然有三个孩子,但经济状况都不好,平时外出打工,很少来探望。两个老人依靠一份低保和基本的养老保险来维持生计,阮祥贵还要下地劳作。
恩施市盛家坝乡安乐屯村87岁高龄老人甘菊香,骨质疏松严重,腿脚发软,只能靠拐杖和身边的支撑物勉强站立行走。儿子杨正文说:“母亲本身行动不便,加上山路难走,家里也没车接送。老妈从没接受过任何专业护理。偶尔会请村里的医生来看一看。”
武汉市江岸区台北街和美社区76岁老人冯建华,痴呆8年。老人和女儿收入都不高,没钱请护工,小女儿黄文玲全职在家照顾老人,但由于缺乏护理知识,事倍功半,为此她常常心怀愧疚。
分析建议
大学生调查员周静:大部分失能老人都是中风引起,希望政府能够免费为老人上门定期检查,预防老人因中风导致失能。
大学生调查员程雅雯:失能老人需要特殊的护理,希望政府能够培训补贴志愿者上门护理。
赵琛徽:失能老人养老,医养融合是大势所趋。各地应根据失能老人健康生活经济等方面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医养融合的养老方式,像武汉市江岸区的社区养老院、孝感第一医院的大型爱心护理院等模式都值得推广,医院、养老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缺乏交流最难熬
调查
失能老人大都长期卧床,很少出门,精神世界长期空白,他们渴望亲人的关心,渴望与人交流。
家住宜昌市伍家岗区建设社区的杨善禄老人,失能已经20年了。每天基本上都是伴随着电视机生活,“闷得慌”。女儿无奈地向调查员说,“我要上班,没人照顾他。”
99岁高龄的张朝桂老人住在天门市光荣养老院,身体状况还很好。但是,同房的几个失能老人相继离世使得她精神很脆弱。子女来探望她,她拉着衣服久久不让走。
94岁老人桂春香在武汉一家民办养老院里度过了3个春秋。她有一儿两女,大女儿退休后在家带孙子,有一大家子人需要照顾,儿子在做生意,小女儿工作也很忙。桂春香说,孩子们都很孝顺,也定期来看我,但平时他们都忙。实在想念家人,老人就会拿着“全家福”照片,摩挲半天。“有时,我想给孩子们打电话又怕打扰他们,其实,我不需要新衣服,也不想那些好吃的,就想他们隔三差五来陪陪我。”
分析建议
大学生调查员何曼曼:失能老人的忍耐力很强,他们心里很苦,却往往强忍着。调查中,很多失能老人会拉着我们的手,要求多留一会,多说一会,失能老人要求不高,仅仅是希望有人来看看自己,陪着自己说说话,我们关注他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精神世界的关怀。
赵琛徽:城乡失能老人精神慰藉普遍匮乏,原因很多,城市子女们忙于工作、家务,农村子女外出打工,其实老人精神需求更为强烈,尤其是一些失能老人时刻面临死亡考验,精神上却得不到相应的疏导。
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不仅与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有关,还与社会公众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社区工作人员可以经常去失能老人家里串门,学校也可以组织志愿者们去关怀失能老人。
社会配套待完善
调查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专门保障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失能老人的社会保险、各种养老机构、社会照料体系、政策补贴、法律维权等社会支持还欠缺。
84岁的王淑芬家住宜昌市白龙井社区,生活不能自理5年多,子女们轮流照顾,从未间断。医药费用开支较重,子女生活并不宽裕,她属于“五保”老人,天热用不了电扇,天冷了不用电热毯,就是为了减少开支。老人希望社会上能够给予帮助,改善居住条件。
67岁的潘育英家住黄冈市黄州区建新社区,因为中风导致右半身偏瘫已经8年了,只能扶着墙慢慢走。老伴也患有老年痴呆,有时候出去了就找不到回来的路。调查中,潘育英反复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能办个真正的福利院,让我们这些最需要的老人住进去。”
设在黄州区康寿福利院内的“曜阳托老所”,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在我省建立的首家失能老人关爱中心,目前有10名失能老人,日常饮食起居都有专业护理人员。托老所里83岁的王福辉和86岁的奚国华,都因病卧床多年。提起托老所,他们连说好,不仅有人照顾,还认识了许多老朋友。但像这样专门为失能老人提供的照料场所,在全省寥寥无几。
分析建议
大学生调查员卢抗:建议政府主动提供公共服务,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市场运作方式,建立非赢利性公共服务平台。
赵琛徽:失能老人对养老机构的渴望更为强烈,但大多只能望院兴叹。一面是我国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养老服务需求迫切;一面是公办养老院难进,民办养老院少,我省部分县甚至连一家民办养老院都没有。我建议大力发展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机构在农村乡镇还比较空白,申报困难,经营风险很大。政府应该给予支持,例如发放床位补贴。
为失能困难老人发放护理补贴,一方面应有普惠措施,即对于失能老人基本的生活保障,另一个方面应该根据失能程度及家庭贫困程度,形成差异化的保障补贴。
链接
失能老人的认定标准
失能老人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分类,对于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这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为“重度失能”。
观点
尽快建立社会化养老体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赵琛徽
在我国,超过90%的失能老人由居家养老承担,一半以上的养老机构拒绝接收失能老人入住。家庭养老虽然是传统,但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尤其是失能老人的照料,将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甚至不能承担的负担。
从3个月来走访的全省2000余城乡失能老人生活情况来看,农村失能老人处境尤其艰难,子女外出打工,留下一老一小,农村养老机构匮乏,失能老人缺乏社会保障。在城市,许多养老机构拒收失能老人,子女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无力照顾。
单纯依靠家庭养老已经无法支撑起失能老人的生活,必须尽快建立社会化养老的服务体系,政府托底,根据失能老人的家庭、经济、失能等情况,提供相应的补贴支持。
社会化养老应该建立起相应的失能老人社会保险制度,保障生活、医疗等基本需求;大力支持发展遍布城乡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政府还应出台类似支教的政策,鼓励志愿者等社会爱心人士,关心慰藉失能老人;此外,还应大力培训养老护理服务人员技能和爱心,提高他们的收入,给以相应的倾斜支持。
社会化养老不等于完全代替家庭养老。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尚没有为社会化养老提供充分的物质准备。应该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美德,让家庭和社会一起努力,为失能老人提供幸福的晚年生活。
背景
关怀失能老人湖北在行动
今年2月,省民政厅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卫计委、省人社厅、省住建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养老院的意见》,满足城镇广大中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社区养老需求。《意见》提出,各地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政策扶持、社会主办,大力鼓励和支持社区养老院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省县级以上城市每一个街道或中心社区都建有一所社区养老院,床位数占社会办养老机构总床位的60%以上。《意见》鼓励医疗机构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指导和支持社区及周边相对过剩的公办、民办医疗机构(包括厂企医院)直接转型发展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兴办、托管社区养老院。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规定的,人社及卫生计生部门应支持其纳入定点范围。
社区养老院要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合作开展定点医疗服务,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预约服务等形式,为入住老人提供便利医疗服务。湖北日报讯 文\图记者杨麟实习生孙杨利通讯员张泽文魏丹陈波